第51籤 唐三藏往西天取經

壬辰

觀世音菩薩認為自幼為僧,德行、佛學俱佳的玄奘法師是到西天取經的最理想人選。祂先暗中假扮成疥賴遊僧將佛祖所賜之袈裟、錫杖贈送給玄奘。然後在水陸法會的會場現身,要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國大雷寺,取回《大乘佛法》。玄奘法師知道朝廷需要人前往西天取經,就向唐太宗自我推薦。一切就緒後,玄奘風塵僕僕出發向西天取經,成為人們口中的唐三藏。唐三藏取經跋山涉水,日行夜宿苦難捱,沿途光怪陸離,怪力亂神阻撓不斷。終於,在他的三位徒弟孫悟空、猪八戒、沙悟淨降妖伏怪以及佛祖全力協助下,通過了八十一關的磨難。雖歷經波折,但終究順利取回真經,勸化世人。

  • 籤詩分析

    這支籤不好,很麻煩。因卦頭是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過程是很波折的。但根據史實,唐三藏西天取經根本就沒有孫悟空、猪八戒、沙悟淨的幫忙。據《大唐西域記》記載,唐三藏是去印度留學,當他出嘉峪關時,是西去陽關無故人,很慘的。因唐三藏沒有度牒 (即通行證,是舊時官府發給佛門出家僧尼,以免地税徭役的憑證),後鄭善果放他一條生路,且又給唐三藏一些物資與隨行人員,但半途中死的死,逃的逃,最後只剩下唐三藏一人。過程是何等的艱辛。所以,從卦象已知這籤為下下籤了。 詩文:神明開始就明示「東西南北不可行」了,而這就是解此籤應掌握的關鍵句。

  • 內容

    東西南北不堪行 前途此事正可當 勸君把定莫煩惱 家門自有保安康

  • 運途

    問運途,不好。因卦頭為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過程艱辛。所以求籤者做事要守一點,按部就班,謹守本份去做,別有貪念。這支籤要做生意、事業,都不行,籤詩首句已提示「東西南北不堪行」,再加上卦頭為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;所以,事情會層出不窮,傷痕累累,一般人是無法承受的。

  • 事業

    問事業,要做生意的話,不可。因為籤詩提示「東西南北不堪行」,而卦頭又是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中間的磨難、辛苦,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。 若想換工作,問舊公司抽到此籤,是不是別待了?那要先問求籤者在舊公司已經待多久了?若只是待了兩、三年,那換的話還沒關係,但主要還是頭、尾籤都要比較過。若新公司抽到此籤呢?將會備極艱辛,那就別去了,去了沒意思!

  • 感情

    問感情,一定不好。若交往久了,尚未結婚,但到最後或許有結婚的可能。因卦頭為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十七年後,唐三藏有回來呀!然他在通過天羅時,失落了一些經典,所以,也意謂著求籤者若結婚的話,有可能會失掉某些東西。但抽到這支籤,原則上,並不鼓勵求籤者結婚。 問婚姻,求籤者你們夫妻要互相忍讓,但這支籤不會有第三者,因為卦頭是三藏取經,干擾會很多,但根據正史唐三藏取經是受盡折磨,而那些干擾指的是折磨,而不是指第三者。 那問姻緣呢?籤詩都說「東南西北不可行」了,怎會好?所以,若有人介紹的話,求籤者就要努力去認識!但求籤者也別太失望,因為一支籤只有一年的運,並不能看一輩子,只是代表你當時的運氣不好而已,一年很快就過的。

  • 置產

    問買房子,不可買。若頭籤好,而尾籤為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那也不能買,因尾籤的卦象不好,買下去的話,事情會層出不窮,不能平靜。先看卦頭「西天取經」,唐三藏所經之處,天寒地凍,這樣代表這房子冷颼颼,這種房子怎能住。再者,玄奘取經,過程艱辛,而尾籤則是看這房子未來的延展性,若買了房子,未來卻要備極艱辛,那這樣的 房子還買它做什麼呢!

  • 健康

    問健康,老者抽到此籤問健康的話,不好。因籤詩說「東南西北不堪行」,老者身體的併發症一定一大堆,因「東南西北」表示事情通通來。 至於年輕人抽到這支籤,雖然較沒關係,但也不好,會拖尾,暗示病不能在短時間內痊癒。譬如:若求籤者膽結石,石子會跑來跑去,或許要經過三、四次以上的處理,一次是無法處理好的。若問開刀,卦頭為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最好不要開刀,因為會有後遺症產生,不過,還是要經過醫生的評估。

  • 功名

    問功名,不會中。因卦頭為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最後,雖有取到經典,但若求籤者的實力好的話,那還好說,但別忘了,唐三藏他歷經十七年才取到經典,所以第一次考,沒希望;要考好幾次。所以,求籤者要有耐心。

  • 訴訟

    問訴訟,不好,會拖尾,因卦頭為〈唐三藏往西天取經〉,過程是波折重重,求籤者還是以和為貴。若已經告下去的話,何時才能終結?那也得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,若已經告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了,最好別再告下去了,因為再告也沒用,只有徒增痛苦而已。

  • 家運

    問家運,此籤若問家庭經濟呢?那求籤者家中最近的經濟狀況必定很不好,且賺錢會賺得很辛苦,從哪裡得知?卦頭的「三藏取經」代表絕對有事,而且無謂的開支很多;所以,求籤者要節流。若家中不和抽到此籤呢?那外來的因素較多,會很辛苦,因三藏取經,過程艱辛,但家人仍要努力溝通協調。

  • 補充

    玄奘(602年4月6日-664年3月7日),俗姓陳,名禕,洛州緱氏縣(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)人,師承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,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,被譽為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,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。由其所口述、弟子辯機撰文的《大唐西域記》亦成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的重要文獻。 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,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(後併入法相宗)、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,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《瑜伽師地論》,以求融匯貫通一切,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。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(護照),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。 貞觀三年(629年),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,冒險前往天竺。經八百里莫河延蹟到高昌國時,得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,復欲強留玄奘以為國之導師,玄奘「水漿不涉於口三日,至第四日,麴文泰發覺玄奘氣息漸惙,深生愧懼,乃稽首禮謝」,遂與玄奘結為義兄弟,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,講經說法。離開高昌後,玄奘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,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,終於到達天竺。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,玄奘跟隨、請教過許多著名高僧,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,向該寺的住持戒賢法師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與其餘經論;瑜伽行派大師戒賢是護法的徒弟、世親的再傳弟子。在貞觀十三年,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《攝大乘論》和《唯識抉擇論》。此後,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。